黑体辐射的原理是波长越短,温度越高,此时辐射越强。这种现象说明黑体辐射出的电磁波强度在波长的分布上只与黑体温度有关。因此,黑体实验无法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学界一般认为,光电效应或是康普顿散射实验才是光具有粒子性的证明,而与其相似的光衍射及双缝干涉实验也只说明了光的波动性特征。
![image.png image.png]()
其实,对于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古已有之,不过,物理学家牛顿时代就已经确立了光的粒子性学说,当时也是科学界普遍相信的一种学说。1801年,托马斯进行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将光源与光屏之间放置了两个距离非常接近的双缝,观察光通过双缝投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干涉条纹,即实验结果发现光能发生波才能发生的干涉现象,从而使波动说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而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通过光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且康谱顿在1923年散射研究中发现当X射线照射石墨散射体时,部分X射线因受到电子散射,波长会变长,这又使光的粒子性得到很好的例证。至此,光既具有能发生干涉衍射的波动性,又具有与其他物质相同的粒子性的波粒二象性学说诞生。此后,科学界还发现电子、原子这样的物质也与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受到光量子概念的启发,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了自然界所有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并说明,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物质的波动性,是因为大多数物质的波长都太短。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这一理论直接推动了后期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的建立。从黑体实验到波动力学理论,虽然上百年的科学论证,但也能看出人类对于科学的探索精神以及自然界的神奇,随着科技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信人们会发现更多科学的奥秘。